教師的引導和指點來進一步提高鑒賞和評價的能力。
三、說教法與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使教學事半功倍,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達到教與學相統一的教學目標,下面是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中朗讀法將貫穿本課的整個教學環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優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和擬人化寫法的生動形象,進而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
此外,我還將輔之以引導法和小組討論法,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行文脈絡和文章主旨。以主問題“怎樣理解文章題目中的‘囚綠’兩個字?”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出作者行文脈絡和感情變化,在初讀與品讀中感受到作者向往光明、忠貞不屈的情感與精神。
這種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對教材、學情的了解,我具體設計了以下六個環節:
環節一: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授課伊始,我會請學生找出題目中的兩個關鍵字“囚”和“綠”,并以此提出問題:題目中的“綠”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用“囚”這個字?我們知道“綠”是一個形容詞,怎么能夠用“囚”這個動詞來限定它呢?
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接下來的整個學習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與主線。
環節二:初讀感知,理清文脈
這個環節中,我將帶領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并進行段落信息的概括。
首先1-3段:介紹我與這一抹“綠”相遇的背景;
第4-7段:概括出“我”與“綠”的初逢相遇,以及“我”對“綠”的無盡喜愛之情;
第8-9段:“囚綠”的過程,和“我”惜“綠”的心情;
第10-11段:“我”因為綠色的枯萎而生出一絲惱怒;
第12-13段:“我”不得已離開北平,最終決定“釋綠”,并為這一抹不屈的綠色送上真誠祝福;
第14段:文章的最后一段“我”期待著與那一株“綠色”再次重逢,充滿懷念。
通過以上對文章結構的梳理,學生能夠從中總結出文章中“我”對“綠”囚與釋的變化過程和“我”的情感變化兩條線索,對文章結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環節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這一環節是整堂課的核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將引導學生在層層問題的引導之下,對文章重點詞句和文章主要寫作手法有更深的理解,從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首先,我會問學生文章中的“綠”具體是指的什么,又為什么要“囚綠”呢?讓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理解文章運用借代和擬人的寫作手法。
接下來進一步提問為什么?并讓學生找出文章中“我”的感情變化線,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此外,讓學生分段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喜歡的原因,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動性,學會分析重點語句,理解句子含義和作用。例如“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囚人”一詞既指“我”囚于室內的常春藤,另一層也代表了作者的困頓之境。通過補充寫作背景的資料,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文中通過含蓄的語言所表達出的向往光明、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
環節四:再次品讀,理解感悟
通過研讀,學生已經對本篇課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對課文中的細節以及寫作手法有了更準確的把握。本環節在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宏觀上再次體會課文,從而升華學生對文章的總體理解。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加深學生對本篇課文主旨的理解以及體會作者含蓄深沉的愛國情感。
首先我會讓學生分組再次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這篇課文語言的優美,感受散文的魅力以及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體現,進而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寫作特色。
環節五:拓展思辨,提升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思考與認識。結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可以進一步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
這一環節中,我將讓學生結合歷史,分小組討論本篇文章中的“綠”還具有哪寫精神的體現,讓學生在時代背景的思考中加深對文章中民族精神的深刻感受。
環節六:布置作業,延伸學習
結束語:綠色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樂。常春藤的綠色永不衰減,永遠向著光明,不屈服,不諂媚。與其“幽囚”那一抹綠色,不如釋放它,讓這希望的種子播撒到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光明也將隨之降臨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