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試講過程中,提問是體現師幼互動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推進活動過程的方式,活動的展開離不開提問,并且要隨著問題的層層遞進,由淺及深,不斷的去突破活動重難點,因此運用提問技能要注意問什么問題,怎么表達出來才能讓孩子理解問題。
1.緊扣活動目標提問
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解讀教材,圍繞活動目標找準活動中的重難點,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等精心提問。
如大班語言活動《有朋友真好》,故事描寫了青蛙和癩蛤蟆之間的真摯友情:青蛙發現癩蛤蟆的鐘壞了,于是在除夕夜去買鐘;癩蛤蟆因為青蛙來晚了而產生了一系列可怕的猜想,并準備去救青蛙;而當青蛙毫發無損地出現在癩蛤蟆面前時,癩蛤蟆仍舊不放心地把這些可怕的猜想再向青蛙詢問一遍,這是故事中的點睛之筆。
如何讓幼兒充分理解這種真摯的感情是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難點所在。為此,教師這樣提問:“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青蛙和癩蛤蟆是一對真正的好朋友?”大部分幼兒都能把故事中體現兩者感情的情節找出來,當少數幼兒還不能找到講到上述故事中的點睛之處時,教師再次提問:“癩蛤蟆明明看到青蛙安全出現在它面前了,為什么還要把它可怕的猜想再問青蛙呢?” 這兩個提問都緊扣活動目標,很好地幫助幼兒進行了理解。
2.緊扣幼兒提問
①緊扣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的年齡決定他們的能力大小、思維方式等,教師提問時就要充分考慮幼兒的這些特點,這樣才能提高提問的精準度。
②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
由于幼兒能力不同,教師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大部分的提問要針對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可以保證大多數幼兒的積極性。同時也要為能力強和較弱的幼兒準備相應的提問,如一些需要進行一定概括和創新思考的問題可以問能力強的幼兒,也可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經過思考都能回答的問題問能力弱的幼兒,以使得每個幼兒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